这些年农村的葬礼越来越隆重,即使没有钱也要背着。

2024-05-18 -

每个人都注定有一死,可能重于泰山,也可能轻于鸿毛。 现在农村的丧葬规模越来越大。 承受不起,就得承受,否则就会被说成不孝。

举办宴会

生、老、病、死之苦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也是自然规律。 现在农村很多老人生前还有一定比例的不孝子女,但死后却大放异彩,说自己尽了最后的孝心。 现在我们来说说农村人死后是如何进行葬礼的。

1、召回所有子孙、告别死者、抢水

除了猝死的特殊情况外,当发现老人生命垂危时,老人的所有子孙都会被召回,留在老人身边,等待老人离世。 传说老人会得到祝福,在场的子孙也会得到老人的祝福。 树荫。

1、老人去世后,应请村里的老人给老人擦身子。 擦拭身体也有讲究。 必须用喇叶煮水,并用干净的黑色或白色布清洁老人的全身。 然后穿上事先准备好的裹尸布、帽子、鞋子,盖上白布。

2、找和尚帮忙抢水。 每个人都穿着长长的白布(在上面打个结戴在头上),和尚拿着铜锅,村长拿着大锣。 大儿子在前面带路,一路打锣到河边(没有河的地方可以到溪流、水库、池塘)去锅里取水。

3、请裁缝装饰灵堂。 先请道士预测下葬日期,然后请裁衣匠在家中建造灵堂。 灵堂的布置也很有讲究。 门框上要用竹子拴着,还要从山上砍下一些松柏枝条缠在竹子上,挂上白色的挽联。

下葬图片_下葬图片真实_农村下葬图片

室外布局

棺材一般放置在室内,堂前放置死者的照片、香炉、视听设备,并奏哀乐。 一切准备就绪后,请村领导通知亲友,并租用广告车,喷绘死者生平图。 车上挂着照片,讣告四处流传。

2、请僧人、道士入屋诵经,观孝子,行孝道。

人死后,通常会在一周内下葬。 在此期间,僧人必须在家诵读《地藏经》、《金刚经》、《阿弥陀经》等。 通常至少有四名和尚。 有钱的可以请七位和尚,每天念经不停,救死扶伤。

这时候,死者的亲友每天都会来给死者上香。 孝子必须穿丧服,腰间系上一条破麻袋,用草绳系住,手执竹棍,头戴斗笠,跪在棺材两侧。 无论谁进门,都要跪拜。 晚上,孝子们必须轮流看守灵柩。 如果只有一个儿子,他必须守夜一夜。 没有人可以离开棺材。 道士要施咒,先告诉当地的土地公、福公、山神等,然后贿赂所有冥府路上的鬼神,让死者顺利通过。 在此期间,他们还必须为死者选择阴间的方向,并找到两个人配合道士(地仙)挖坟。

为死者挖坟

3、乐队进场并举行追悼会

葬礼前一天,乐队进场,有钱人会选择提前三天进场。 乐队里通常有十几个人,包括小丑、歌手、哭号手和杂耍演员。 他们玩、玩、唱各种各样的东西。 总之,这七天内,将会发生一场惊天动地的骚动。 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追悼会在晚上举行。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活动一直在下午举行。 目的是为了防止人们熬夜。 追悼会前,仪式将播放一段哀悼音乐,然后宣布为死者默哀片刻。 三分钟的时间里,孩子们写了第一篇悼词,总结了父母一生的伟大成就,接着是亲朋好友的,一个接一个,散会后,坐下来吃晚饭(叫吃大肉)在农村地区)。

晚宴的宴席也很有讲究。 分为上座和下座。 死者的长辈或最亲近的人坐在第一把椅子上。 如果死者是女性,则该女性的家属分别坐在第二、第三和第四张椅子上。 座位根据资历和家庭关系安排。 吃饭时,等待大肉时,孝子必须在每桌前跪下。

饭后,必须把用纸捆起来的房子烧掉才能死。 房屋被烧时,必须有道士在场。 鸡被杀,血洒在房子上。 道士举行仪式,并在房子上贴符,以防止其他游荡的鬼魂。 如果你拼死,你女儿必须在场哭。 没有女儿就请人哭吧。 之后,他们继续打、打、唱,直到晚上10点到12点。

为死者制作的纸房子

4. 葬礼

出殡前,棺材上要盖上花盖。 村里的老人会拿着一根竹棍和一个装满纸钱的竹篮走在前面。 他边走边扔纸钱,贿赂地狱路上的小鬼。 手持父母照片的(女儿多的为大女儿),依次为:手持花圈的子孙、孝子、拎三畜(鲜猪头、羊头、鸡)的、拎棺材里,乐队和鞭炮车一直演奏到坟墓。

下葬图片_下葬图片真实_农村下葬图片

送葬路上

埋葬图片

这时候已经快要结束了,其他人都已经离开了。 只有死者的家人在等待下葬的时间,挖掘机将土挖出来并覆盖。

5、子女分工

办丧事期间,儿子负责家里灵堂的装修、采购杂货等费用。 每个前来送礼的人都得到一包香烟和一条毛巾,宴会时每人都有一条毛巾。 该香烟由20世纪70年代的火炬品牌逐渐演变而来。 变成了白沙牌,黄芙蓉牌,现在和牌有用了。

女儿要准备很多东西。 规定死者的纸屋必须由女儿出钱,所有僧人、道士、乐队的钱财都必须由女儿出钱。

如今,农村一个人死亡的经济负担还是很重的,少则5万至6万元,多则10万元以上。 每个家庭都会这样做。 即使你不做,也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和辱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