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故里游记
冬天刚刚开始,南方还是满目翠绿,北方却冰天雪地。我们一行四人先坐飞机,再坐汽车,冒着严寒,专程来到山西方山县,探访“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的家乡。
当我看到吕梁山南麓这片福地时,我仿佛走进了圣人的故里。这里的阳光格外的亲切,群山虽然没有南方那么苍翠,却依然生机盎然,人们善良、友好、热情、礼貌,道路、房屋、庭院、田园、湖泊自然形成一幅壮丽的风景画,似曾相识,一切都显得亲切、愉悦、友好,仿佛置身于梦境之中,眼中充满的是色彩斑斓的构图、造型,还有那么多如诗般动人的传奇故事。
吕梁山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重要山脉,位于山西高原西部,是黄河中游干流与支流的分水岭,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于成龙出生地来堡村对面,有一座大山。此山为方山县与文水县的界山,古称吕梁山。吕梁山海拔2535米,雄伟挺拔,直入云霄。方山县最高峰俗称“古鸡山”,当地人认为它位于九州五岳之间,是屹立于中国天地间的天柱和脊梁,对此感到无比自豪。
这是我最向往的境界!虽然参观的时间很短,但我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尽情享受,认真听导游的讲解。吕梁市这几年投入巨资对成龙故居、墓地、廉政文化园进行了修复整修。园方负责人姓高,是当地知名的文化人物,从事成龙研究多年,对成龙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他陪同我们参加,全程为我们讲解。他说,于成龙廉政文化园是以于成龙45年生活、学习的故居为依托,建成的全国首个集廉政官乡、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产业为一体的廉政文化主题公园。 此园定位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五千年的廉政思想和逐步形成的廉政文化,旨在打造国内廉政文化、廉政风气的展示平台。文化园整修完毕后,全国各地前来参观的民众络绎不绝。如今,文化园已举办了近百场相关活动、论坛、会议,山西地区于成龙热效应不断增强。
在去参观于成龙出生地的山洞的路上,我和同伴走过一条蜿蜒崎岖的山路,路边的树叶纷纷落下,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在寒风和冰雪的堆积下依然傲然挺立,我们被落叶树干顽强的生命力所鼓舞,尽管寒风刺骨,但我们心里暖洋洋的,大步向前。
很快,我们来到一处破败的山洞前。老高介绍,这里就是于成龙出生的地方,他家原本有五处山洞,但都因年久失修而坍塌了,这一处是几年前修复的。我们赶紧在山洞前拍照,随后走进山洞,里面放着一张大床,房间里摆放着一些家具,十分简陋。来堡村地处吕梁山深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物产匮乏,村民生活十分拮据。然而,在这处破败的山洞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这位被中国历史上誉为“天下第一清官”、“古今第一清官”的古代清官。古籍山的文化象征意义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诠释和体现。
永宁府来堡村地处吕梁山区,自古就有“勤于农,拙于商”的生产传统。由于气候恶劣,土地贫瘠,物产匮乏,商业落后,读书做官成为封建时期人们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于成龙就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于世皇有两个儿子,他对儿子寄予厚望。“于”与“鱼”同音,取“鲤鱼跳龙门”之意,希望一个儿子化作“龙”,另一个儿子也成“蛟龙”。而每条“龙”下都有一个“海”,于化龙名叫“南明”,于成龙名叫“北明”。他对两个儿子关爱有加,管教严格。他要求兄弟俩第一件事就是要好好读书,做人端正。
我们参观了于成龙年轻时就读的学校,那是一间小小的房子,有七八张课桌椅,展厅用蜡像复制了当年的原教室,栩栩如生。老高深情地给我们讲起了于成龙年轻时读书的故事。有一次,于成龙读到李白的《嘲鲁儒》一诗,当他读到“鲁老论五经,白发已死,问政问策,如落烟般迷茫”时,不禁长叹一拍书桌:“读书人当知真知,从头做起,背诵、呻吟又有何用?”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于成龙并不喜欢做纯粹的读书人,而是想投身到现实生活中的知识中去,注重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做一个能干、能干、能干的人。这和他以后为官的作风是一致的。
方山县流传着两句俗话:“贵人吃苦,于成龙凿煤”。意思是说于成龙年轻时在离家乡不远的韩家山煤矿里挖煤,干着苦力。他白天挖煤,晚上就住在百姓家里,借着灯光读书。据史料记载,他在太原科举考试中落榜,回国后教书卖酒。很难想象一个名门望族的人,会过得如此凄惨。但无论在什么境遇下,他都没有丧失志向,没有绝望,也没有抱怨,一如既往地勤奋好学,终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
于成龙年少时曾在永宁城西的安国寺刻苦读书。《重修安国寺记》记载:“吾父庆瑞为君生日专心打坐,曾住于僧舍东楼。当时寺中春田和尚是儒生,与吾父朝夕修禅,谈心,故称外使。”还记载于成龙曾住寺读书六年。读书时所住的房屋,后人称之为“于成龙书房楼”,至今保存完好。在寺中,于成龙不仅刻苦学习经史,还阅读了大量佛教经典,熟悉了大量佛教文化知识,并深受寺中佛教文化和僧侣纯素饮食的熏陶,为他后来养成善良、节俭、朴实的品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崇祯年间,山西战乱频仍,灾荒不断。于成龙的读书生涯就是在这乱世中度过的。他凭着坚韧不拔、刻苦努力的品格,在23岁时考取了“副恭生”的官职。次年,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地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崇祯十五年正是乡试之年,按照于成龙的情况,他要参加乡试,结果因为家乡灾荒,他没去。可见于成龙读书、应考、求名有多么的艰难和不易。
那是一个多么动荡的年代啊!悲喜交加,哪有百姓的福利啊!但在那个年代,我们的先辈们心系天下,甘于劳苦,难怪有“天下第一清官”于成龙为百姓求情。说书人出于对成龙的敬畏,把这个故事讲得生动感人,震撼了我的心灵,在我心里留下了于成龙那份炙热的情怀和人生的奋斗。
于成龙生平事迹展览馆是廉政文化园的标志性建筑,共三层,大门为古代宫殿式建筑,雕龙画凤,古朴庄严。展厅布置为梯形结构,展厅宽阔,通道狭窄,犹如深不可测的迷宫。一楼利用图片、文献、文物、塑像、画像以及三维、大数据等手段,将于成龙的生平事迹细致、生动、详尽地展现出来。老高告诉我们,馆内收藏了与于成龙有关的文物和当地民间文物3000余件。我特别留意了门口的于成龙塑像,这位“天下第一清官”慈祥地伫立,深情地凝望,栩栩如生,让我心潮澎湃,感受到了先辈们的精神鼓舞,一股膜拜他的冲动油然而生。
于成龙生于乱世,立志进士,中举中举,历任罗城县令、河州知府、黄州知府、福建巡抚、福建巡抚、两江总督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晚年,他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因积劳成疾在任上去世,享年68岁。在23年的仕途中,他三次被评为“杰出”,谥号为“青端”。据《罗城县志》记载,我的家乡罗城县东门镇,曾被命名为“青端乡”。
于成龙在罗城任职七年,政绩卓著,深得百姓爱戴和朝廷赏识。我近几年研究圭学,对成龙的历史也做过一些研究,对其了解较多。但对他上任前在房山的经历知之甚少。这次怀着特别的期待,专程来到于成龙的家乡。在参观了于成龙生平事迹展,听了老高的详细介绍后,对这位家乡父老官宦的心路历程、历史功绩和优秀品格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了解。
于成龙年轻时志存高远,聪明好学,熟读儒家经史,读佛经道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45岁之前,他在方山县多地留下足迹。正是这些人才济济的文化土壤,养育了于成龙这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也养育了中国古代官员的“杰出”和“廉洁”。
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于成龙已经50岁了,他以“二贡生”的身份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被授“代理县令”的官衔。但因父亲于世皇年老体弱,他暂时不愿接任空缺,便回到家乡继续侍奉父亲,照顾父亲直至去世。顺治十五年,父亲病逝,于成龙按制守孝三年,但他仍不急于出去做官。顺治十八年春,服完三年丧,于成龙以“代理县令”的身份进京参加吏部抽签,正式踏入仕途。这一年,他45岁。
吏部抽签,也就是掣签决定去哪个省任职。于成龙抽到“铳”,被分到刚刚划入清朝版图的岭南广西罗城。当时的罗城地处广西极其偏远的山区,交通不便,气候湿热,雾霾弥漫,地势险要,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十分落后,去那里当官无异于被流放。于成龙在北京抽签后,钱财全没了,他赊了北京一家行商的骡马脚夫,怀着复杂的心情赶回家乡永宁,准备赴任。一路上的食宿费用,也是行商先垫付的。
于成龙在归途中,路过庆元县。心里忐忑不安,便去找同龄的好友王吉仁谈心,听听好友对去罗城当官的看法。王吉仁早年曾任浙江萧山县令、江苏苏州府同知,家中正值丧丧,阅历丰富,懂官场,又熟悉南方。他直言不讳,坚决反对于成龙去罗城当官,劝他不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小官,要把上任的文凭交还吏部。于成龙听完好友的话,便喝酒低头不语。王吉仁知道于成龙性格倔强,意志坚强,便不再劝说。最后,两个好友各自道别,含泪告别。
于成龙回到来堡村,把自己找工作的事情告诉了母亲、妻子和儿子。一家人喜忧参半,高兴于成龙终于当上了官,难过于成龙要走了,远离家乡,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好在家人知道他为官的本性,都支持他当官,一起为他上任做准备。
永宁距广西遥远,六七千里的路程需要不少钱财。家里没多少钱,老母亲便决定典当、变卖部分土地房产,凑足一百两银子。于成龙一行六人依依不舍地离开永宁,踏上了从官之路。途中,于成龙还特意绕道去稷山县看望老友吴志宇,不仅与老友告别,也向老友诉说自己为官的心路历程。 据史料记载,于成龙当时坚决地对吴志玉说:“我虽无进士身份,古之高、奎、季、齐,不全是科举出身的进士。我此行,决不以温饱为目标,誓不计较‘天理良心’四个字。莲池书院,你早知我,我敢毫无保留地为你说话。”这是于成龙的肺腑之言,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忠于“天下人”和“天理良心”的赤诚之心。是他投身仕途,服务人民,为太平盛世献身的思想基础。后人把这段话视为于成龙“就任名言”和“从政誓词”。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今天,当我们站在新的时代回顾历史时,不禁要提起他们的名字,阅读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成长轨迹,评判他们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于成龙的官职并不十分显赫,但在他二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曾三次被评为“杰出”。他凭借卓越的政绩和廉洁勤勉的品格,深受人民爱戴。他在世时,朝野都称赞他是当时清官第一人。他的生平事迹被评价为“吏之师”、“廉洁之圣人”。他为官时,曾立下《亲民吏自省六条》,提出勤勉救济、慎重刑法、不贪污受贿、不私任、严收敛财、崇尚节俭六条戒律。 于成龙作为封建吏中清正能臣的典型代表,尽管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他清正为民、务实担当、精忠报国的精神,仍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离开廉政文化园的时候,老高送了我一套8本的于成龙文化丛书。我当时时间仓促,没有准备礼物,就把十多年前写的《于成龙赋》送给了他。这句话代表了我对成龙的敬畏和敬佩:
清朝时期,罗城四面环山,地处偏僻荒凉,野兽凶猛,疟疾时有发生,土匪长年猖獗,官府银两浪费殆尽,百姓无以为生,不仅人口稀少,经济也日渐衰落,县衙内草房三间,城内住户六户。
程龙奉命主持罗城,他兴利除害,举贤任能,登门拜访,检查民情,鼓励耕种,扩大田地,除灭火耗之恶,体恤慰问百姓,严惩盗贼顽匪,使四乡繁荣昌盛。他创办孤儿院,救济贫民,防治疟疾,治病救人。他心地善良,廉洁爱民,工作愉快,生活安逸,人人羡慕,吃穿好,名声显赫。县令离任,百姓十里路堵得水泄不通,送别时高呼:“清官于程龙,天下第一人。”罗城有个瞎子,是平民百姓,知道自己银子不多,非要相随,全靠瞎子一路算命。 他靠此谋生,扶危济困,归晋,为人耿直,为后世所敬仰。
人死不留名,雁过留声。为官时,成龙屡升屡迁,一生清正廉明。他任福建巡抚,主张慎刑。判刑公正,执法严明。以贼治贼,不宽严相济。他禁止不法诉讼,平息事端;清除贪官,救济民生。他任两江总督,以清正廉明著称。他有兰兰之情,松竹之行。他心存敬畏,抵制不义之财;家境贫寒,却保持双手清白。他衣被破烂,煮麸粥,以清正廉明、生活俭朴著称。在任期间,他逝世于南京。 他检查遗产,发现箱子里所剩无几,只有五斗小米、三两薄银。康熙皇帝曾作诗称赞他:“他品行朴实,以廉洁著称。”“他一向崇尚廉洁,勤于思索天下史事,治国先师,镌刻在重臣胸前。他的功绩以宽厚著称,他的志向是保持饮食清净。晚年鼓励他忠厚正直,以忠义著称。”
唉!封建社会,邪魔横行,贪官横行,人民生活贫困。清正廉明,是成龙的志向;淡定节制,是远离浊流,清心寡欲。榜样如奔腾的江水,代代流传;如泰山之巅,永垂不朽。今天的中国人,应该以你们为榜样。反腐倡廉,为民生尽心尽力。预防腐败,清正廉明。实现梦想,振兴中华!
北方的冬天,最让人珍惜的,就是那明黄色的、温柔的阳光。阳光给人一种清爽的感觉,让人想沐浴在阳光下。北方冬天的阳光,有着温柔的气质,像掌心一样抚慰着我们的心灵。这次成龙故里之行,大开眼界,收获颇丰。我就像一棵渴望太久的小树,尽情地吸吮着稀有的养分,静静地享受着冬日的阳光和清爽的芳香。
离开于成龙的家乡,回首望去,冬日暖阳下的来堡村笼罩在圣洁的光芒中,显得格外灿烂、明亮、动人。啊!“诚信圣人”诞生的地方,我们以后会常来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