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仁”和“福君”是什么意思? 如何使用才符合语言规范和文化传统?

2024-04-29 -

牌位供奉图片_清泉古寺牌位_牌位

宋代顾友府君之(宋代游姓墓志铭)

家里办丧事时,写“灵位”; 墓前立碑立“碑”; 到祠堂祭祀,立“牌位”; 等等,对父母、祖先使用一些尊敬的词语,其中“公”、“先生”、“福君”、“孺人”最为常用。 我们来讨论一下“儒人”和“夫君”,供大家参考和评论。

1、“府君”是太守的尊称,“孺人”是官夫人的等级称号。 对已故男女用“福君”、“孺人”是一种尊崇和尊重。

汉代太守被尊为符君。 文学史上,北朝的《乐府二比比》、《木兰辞》、南朝的《孔雀东南飞》等长篇叙事诗,蕴藏着大量的生活知识,需要进一步研究。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被送回家,媒婆找上门来。 他道:“我刚刚跟太守家人说,我有这样一个儿子,我既然想结交大人,就把他送到了你们世家。” ”府主闻之。“心中大喜”,这里的太子就是太守。唐代为人立墓志铭,死者被称为府太子。由后人继承。也就是说,“福君”是用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注意,在丧葬活动中,“夫军”是对男性人员的统称。 种姓地位没有差别。 任何人都可以使用它,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

“儒仁”的含义肯定更复杂。 《礼记·曲礼下》云:“天子的妃子称为皇后,诸侯的称为夫人,大夫的称为孺人,士人的称为女子,百姓的称为妻子。” 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官员的妻子被称为孺人。 从汉代到隋唐,“孺人”的使用并不完全统一。 但宋、元、明、清时期,管家被授予已婚妇女的称号,县令的妻子或母亲则是女仁。

一般来说,从宋代开始,到明清时期,一、二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夫人;一品、二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夫人; 三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夫人。 四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称为尊人。 五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是异人; 六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是安仁。 七品官员的母亲或妻子是茹仁。 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普通居民用敬语“孺人”来称呼已故的女性,这显然是一种尊重的表现。

隋唐及以前,丧葬有铭文、魂丝、墓志铭,但没有灵牌; 在坟墓前立碑的情况并不常见。 明清时期,墓前立碑越来越多,并在上面题字,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 一般用“夫君”来标识男性人员,用“孺人”来标识女性人员。 至今,在湘西、粤东的客家地区,尚有“不分士人世家,妇女墓碑上写‘孺人’二字”的习俗。

清泉古寺牌位_牌位供奉图片_牌位

唐代卢皇帝墓志铭(唐代卢姓墓志铭)

2、“儒人”、“福君”是特定的称谓。 “老鲁人”、“老福君”、“太鲁人”、“太福君”、“大鲁人”、“大福君”等,没有尊敬的意思。

作为标题性质的特定名词,前面不能加修饰语,后面不能加后缀,否则意义就会改变,就没有尊重了。 例如“老”。 如果在标题前面加上“老”会怎样? 爸爸、爸爸、妈妈、妈妈、兄弟、姐妹、弟弟、妹妹,最常见的名词,老爸爸、老妈妈、老爸爸、老妈妈,意思是父母年纪大了,没有什么恭敬言语的意思。 “哥、老姐、老哥、老姐”通常用来称呼外人,而不是指我们自己的血亲。 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是亲戚,但爷爷奶奶、叔叔伯伯都是外人,含义完全不一样。 也就是说,原本是自己爷爷的“爷爷”,变成了别人的爷爷。

“大”和“太”不能随便用。 一般来说,说到头衔,地位最高的人就是“大”,比大还大的就是太。 但在现实生活中,说到称谓时,“大”一般用于排名,而“太”则专指曾祖辈这一代的人。 大二爷、大叔、大哥大姐、姑姑姑姑、叔叔叔叔等一般用作序言,没有恭敬之意。 在口语中,曾祖父母辈的人一般被称为“太”。 例如,在父系中,曾祖父被称为“”(男性老太太),曾祖母被称为“Tai Nai”(女性老太太),曾祖父的姐妹被称为“Gulao” 。 “太”; 在母系上,外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母”,外祖父的母亲称为“曾祖母”,外祖母的父亲称为“曾伯祖父”,外祖母的母亲称为“曾伯祖母”等等。对于其他家庭成员或亲戚,不能随便加“太”。

因此,我们应该清楚,无论从汉语词语的结构特点和使用逻辑,还是从现实生活礼俗来看,“儒人”、“福君”都可以作为尊称,而“泰人人”则可以作为尊称。和“太傅君”都可以接受。 “老儒仁”、“老夫君”、“大儒仁”、“大夫君”等什么都不是,没有尊敬的意思。

唐宋及以后,标准墓志铭称男性为“夫君”,女性为“孺人”。 从来没有“太鲁人”、“老鲁人”、“太福君”、“老福君”、“大鲁人”。 “大富君”的表达和用法。 这些修饰词的使用,很可能是那些似懂非懂的民间学者的一种炫耀。 它们既不符合中国标准,也不符合传统丧葬文化的主流趋势,因此不值一提。

明代朱母安葬碑石记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