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坎塔赋诗《驾荷归台》,郑成功寺演唱歌曲《缅怀英雄》

2024-05-11 -

赤坎塔:赋诗《驾荷归台》

面试地点:台湾台南

郑成功陵墓_郑成功墓被盗_郑成功陵园

赤坎塔旁的雕塑《郑成功和会》。

东南网3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刘申奎/摄)春节期间,台南赤崁楼脚鹿耳门河口,举办“北山卫重返鹿耳门——模仿郑成功登陆”活动举行了上演。 游客不仅可以欣赏锣鼓喧天、旗帜飘扬的攻城场面,还可以重温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

建筑物内部和外部

“郑成功是海峡两岸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如果说与他关系最密切的地方,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台南府城,而与他关系最深的古迹则是赤崁楼。”与郑成功的关系。” 台湾文学馆副馆长萧淑珍解释。

赤坎塔始建于1653年,为入侵台湾的荷兰人规划的“赤坎城街”。 它是台湾最早实施城市规划的地方。 荷兰人称其为“著名城市”。 那时,潮水可以直达城底。 福建人错误地将水边的高处称为“墈”或“偁”。 另外,城楼的砖瓦都是红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红色,所以又被称为“赤坎塔”。 《华盛顿邮报》曾将赤崁楼列为世界十大风景区之一,可见其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据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吕方惠介绍,1661年4月,郑成功在荷兰将军何宾的带领下,经鹿耳门港道渡过台江内海,攻克“显城”。 九个月后,郑成功攻克“热兰贾城”,结束了荷兰侵略者对台湾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并将赤坎楼定为最高行政机构所在地。

行走在赤坎塔景区,楼上飞檐雕花,楼下曲径通幽,植被茂密,内地游客川流不息。

“赤坎塔下散落着各种碑石石刻,其中以九块碧桂陀御碑最为著名。” 肖淑珍说,1788年,乾隆晚年平定林爽文事变后,清朝将平定福康安将军的过程刻成8块长方形石碑,并用汉文和满文书写,立在赤坎楼内,供奉人们阅读和欣赏。

如今的赤坎塔分为三层。 上层砖石砌成,回廊曲折,飞檐斗拱。 无论远看还是近看,现在的赤坎塔都没有荷兰人建造的“名城”的模样痕迹。 只有后院不断被挖出来的遗骸,依稀有记载。 荷兰人的殖民统治和郑成功“驱逐荷兰夷人抵御外侮”的历史印记。

时光飞逝,但信念始终如一。 如今,台湾民众不仅尊崇郑成功,还将他奉为神明。 每年都有无数的海峡两岸民众前来参观、瞻仰赤坎塔。 赤坎塔也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

卢方辉告诉记者,南安是郑成功的家乡,与郑成功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具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 台南也有着深厚的纪念郑成功的传统,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 郑成功文化是“海峡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地可以共同努力,连接郑成功历史足迹,设计观光线路,共同开发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之旅”。

治台、扶台

“妈祖信仰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带过来的。现在在台湾,大部分以妈祖为主神的庙宇里都设有供奉郑成功的地方。” 肖淑珍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被台湾民众尊为“台湾王”。 ,其历史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荷兰人被驱逐并光复台湾后,台湾陷入水深火热,等待重生。 郑成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入手,消除荷兰侵略者在台湾留下的影响,推动台湾进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良好的繁荣发展阶段。

设立郡县,确定官制。 郑成功沿袭明代做法,建立了成熟的行政制度,设置郡县。 他将赤坎塔改名为承天府,将“热兰扎城”要塞改为安平镇,北置天兴县,南置万万县。 县,并在澎湖岛上设立了平定司,派出重兵,完成“一府二县一平司”的行政计划。 不久,全台湾建立了与大陆相同的郡县制,并设置了行政机构。

鼓励农桑业,繁荣经济。 郑成功采取“用兵农耕”的方法,大力开垦土地,修建水利,保护山林。 他鼓励东南沿海人民移民台湾,吸引了10万多大陆农民来台,带来了铁犁、铁锄头等农具。 这使台湾摆脱了农业生产的落后局面。

弘扬儒学,发展教育。 据史料记载,当时跟随郑成功到台湾的士大夫有800多人,其中不乏许多大儒、名人。 郑经继位后,大力提倡儒教,兴建孔庙、明伦堂、太学,使一千多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承,并与大陆保持文化一致性,为台湾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康熙时期海峡两岸统一之路。 思想文化基础奠定了。

“荆棘榛树开,驱走异族,用了十年的时间,才恢复了原有的根基。田横尚有三千宾客,历尽艰辛,不忍离去。” 这首诗流露出了台湾经历种种艰难险阻后光复的无限感慨。 作者是郑成功。 数百年来,郑成功的名字一直与赤坎塔紧密相连。

在吕方辉看来,赤崁楼在台湾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历史文化价值。 “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有说不完的故事。 他们都见证了台湾的阶段性发展、凝聚了这个民族。 荣辱兴衰。”

郑成功庙:唱一曲《缅怀英雄》

面试地点:泉州、厦门

郑成功墓被盗_郑成功陵墓_郑成功陵园

南安郑成功庙

东南网3月3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李烈通讯员侯金超文/图)新年伊始,南安石井郑成功寺又迎来了一批台湾客人。 “在台湾,我们都称郑成功为‘延平王’、‘开泰王’、‘国兴业​​’。台湾有成功庙、成功庙等供奉郑成功的庙宇二三百座,纪念郑成功收复失地。”荷兰侵略者的台湾,是郑成功的祖籍,我们一定要回来祭奠。”一位台湾游客说道。

海峡两岸共同的历史

郑成功的祖籍是南安市石井镇,位于南安市最南端。 石井郑成功庙位于石井镇鳌峰东麓,面朝大海。

石井正城寺总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 是传统的闽南建筑风格。 远远望去,这座拥有三座宫殿式双回廊的大寺庙,比例匀称,雄伟壮观。 爬上台阶,我们停在寺庙前,面朝大海。 我们看到平静的海浪和停泊在岸边的船只。 不远处,石井码头清晰可见。 海峡两岸人民往来的便捷通道全金航线就是从这里出发,驶往金门。

厦门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重要根据地。 郑成功在短暂的38年生命中,为了收复台湾,在厦门思明地区驻军、修行、生活了14年。 他留下了许多武术池、训练场等历史遗迹,以及赌饼等民俗风情。

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亲自率领25000人的军队和400多艘战船。 他从厦门思明东进,横渡台湾海峡,驱逐侵台的荷兰殖民者,于1662年收复台湾。

“收复台湾后,他了解民情、社情,在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农民用兵’的方法,开垦荒地。” 南安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会长郑欣欣表示,当时台湾新土地的环境非常恶劣,瘴气弥漫,填海造地任务十分艰巨。 郑成功亲自带领官兵研制,同时采取措施,积极巩固台湾海防。 郑欣欣表示,郑成功对台湾进行了前期开发建设,为台湾经济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设立教育机构弘扬中华文化,使儒家传统文化在台湾得以传播。

文化交流的纽带

1998年,石井正诚寺正式奠基。 当时,台北延平宫负责人王庆文带头捐资30万元作为兴建寺庙的启动资金,并动员多方捐款。 郑成功庙建设期间,台湾100多所延平寺捐赠超过300万元。

2010年6月,中国大陆唯一的延平太子祠在厦门红山公园嘉兴村落成。

随着两岸关系日益密切,每年都有数千名台湾民众前往南安、厦门祭拜郑成功。 “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为世人称道,是海峡两岸人民敬仰的民族英雄。” 台北延平宫执行董事王琼亭说。

郑成功文化节已成为两岸人文交流中具有海峡特色的活动。 2012年,第四届海峡论坛期间,南安市举办郑成功光复台湾350周年纪念大会、参观郑成功陵、郑成功学术研讨会、郑成功纪念馆揭牌仪式文化中心。 王庆文还与台湾郑成功庙代表一起来到石井郑成功庙进香参拜。 自2009年起,郑成功文化节已在厦门成功举办六届。 去年,第六届郑成功文化节,来自台湾12座寺庙的300多名信徒前来参加,带来了15尊神像和7个轿子。 在台湾,纪念郑成功的寺庙和建筑随处可见。 2008年5月,郑成功所在的台南市举办第七届郑成功文化节时,泉州市捐赠的郑成功骑马石像被安放在延平王庙花园里,成为新的文化地标城市的。

“郑成功的功绩已载入史册,郑成功文化节让我们更好地体会到海峡两岸文化的相通之处。” 台南郑成功庙管理员、台南市南安商会会长郑道聪说。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