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关注心林园8号

2024-04-15 -

新林园8号,是抗战胜利后梁思成、林徽因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宅邸。 它不仅见证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成立历史,也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列入北京市及全国急需保护文物建筑名录,中国建筑系的设计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诞生于此。 新林园8号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民族艺术创作的诞生地,留下了新中国文物保护起步的见证。 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今天的心林园8号依然意义非凡。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 林徽因(1904—1955),福建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建筑师,中国古代建筑科学学科的奠基人。 1927年,两人分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美术系。 随后梁思成进入哈佛大学美术研究生院,林徽因进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舞台艺术系深造。 1928年9月回国,成立东北大学建筑系。 1931年至1946年,他们加入中国建筑学会,广泛考察、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

优雅的客厅

抗战胜利前夕,梁思成写信给母校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我国的大学是时候尽快开设更多的建筑课程,培养建筑人才了。”未来几十年,全国人民的家园和城市的改善,真正要靠的是这一代人才的培养。”1946年10月,清华大学的时候。大学从北平复员,工学院增设建筑工程系,聘梁思成为教授、系主任。 从此,新林院八号就成了梁思成。 以及林徽因在清华园的住所。

心林园8号院四周是低矮的砖垛,形成轻微的围合。 周围花草树木环绕,阳光透过树荫照射进来。 主屋前檐用水泥砌成拱形雨棚。 房间很高。 那时没有暖气。 冬天需要三四个半人高的大炉子取暖。 正房和后院之间是教授们闲暇时聚集的地方。 相邻的几个庭院组成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小游乐场,供孩子们玩耍,还经常放映露天电影。

林徽因梁思成古建筑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1946年深秋,吴良镛受梁思成邀请,与人共同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从南京北上清华大学。 他来到心林园8号,林徽因与他畅谈职业、艺术、人生。 1948年,林朱第一次来到清华园,第一次在新林苑8号看望梁先生、林先生。 客厅里的陈设还记忆犹新:

“马六打开门,带我走进一间古色古香的客厅。那是一个长方形的房间,北半部是餐厅,南半部是客厅。窗边有一张大沙发,还有一张床。”房间中间靠着西墙放着一套小沙发,上面放着几尊大小不同的金石佛像,还有一个白色的陶猪和马头小家具。老旧了,不过窗帘和沙发布料很特别,地毯是天然的灰布,看起来很厚重,窗帘的扶手和靠背上有棕色的图案。沙发上铺着白土布,上面绣着黑线,但一看就知道是云南苗族姑娘做的。我去过昆明一些达官贵人的宅邸。在上海见过豪华精致的家具,但像这个客厅这样简洁大方的装饰,让我感到惊讶。 但我以前从未见过它。 有一张年轻的林徽因与父亲合影的老照片。”

新林园八号时期,梁家还保留着抗战前住在东城北总部湖时“下午茶聚会”的习惯。 每天下午4点30分开始,嘉宾包括金岳霖老师、张熙若夫妇、周培源夫妇、陈岱孙老师,还有建筑系的老师。 无论风雨无阻,金岳霖先生每天都会在3点30分到达梁家。 梁家准备了饼干、花生等茶点。 林徽因自然是茶会上的中心人物。 无论他谈论什么,他的语言都生动而引人入胜。 梁思成话不多,语言简洁、活泼、幽默。 谈话内容涉及哲学、美学、艺术、社会、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等,都进行了讨论。 它本质上是一个小型文化沙龙。 梁再冰女士还清楚地记得:

“每周回到新林园8号,我都会发现这里是各种活动的中心——学术和生活。来这里的人主要是清华大学不同院系、各个年龄段的教授、老师和学生。”他们当中不仅有我父母的老朋友,比如当时住在清华新林学院的张熙若教授、金岳霖教授、周培源教授,还有建筑系的师生王老师。佐良等人也是常客。

编制战时保护文物名录

1948年底,清华大学虽然解放了,但北平仍处于国民党军队的控制之下。 梁思成和林辉因为担心古都北平的命运而夜不能寐。 一天晚上,政治学教授张细若率领两支解放军部队来到新林园八号梁家,准备攻克北平城:万一与傅作义将军和谈失败,他就必须进攻北平城。他们摊开一张军事地图,让梁先生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标出禁止炮击的区域,这让梁林夫妇顿时吓了一跳。 “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制定了北京文物建筑保护名录,建筑系的老师编制了全国解放军文物建筑保护单位名录。南下最大限度地保护文物建筑。 “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依靠、值得支持。” 从那时起,他们就坚定了信念。 解放后,他们以建筑师的远见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努力提出了保留北京城墙、改造成城市公园周边绿化带的规划设计方案。 他们提出了北京的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规划,为传承民族建筑文化提供了前瞻性的场所。 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对我们的祖先和子孙有责任保护文化遗产建筑本身及其环境,这是不可逃避的。”

红色客厅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梁思成、林徽因不顾自己孱弱的身体,以前所未有的喜悦和昂扬的精神,投入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 1950年6月,梁在兵还记得新林园8号的客厅。 “到处都是红色和金色的国徽图案。 沙发、桌子、椅子上都贴满了国徽。 看起来这个地方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国徽了。” '作坊'。 妈妈全神贯注于工作,其他的一切似乎都暂时忘记了。 “与解放前下午茶的氛围相比,新林园8号客厅的氛围也发生了变化。” “工作坊”里,建筑系的老师和学生不断地来来往往……感受到家里浓浓的‘国徽氛围’。”时任建筑系老师的郑孝燮说。 ,记得:“为了进行主要的设计工作,在客厅里添加了一个临时的部分。 搭建了一个高高的绘图桌。 参与设计的建筑系老师来讨论、修改设计时,往往要围着画桌点评、修改方案。 “国徽方案凝聚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的集体智慧和梁思成、林徽因的艺术才华,作为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传统与革命精神完美结合的象征,它诞生于新林园8号。

在完成国徽设计后,他们又投入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中。 纪念碑须弥座的装饰图案由林徽因负责设计。 她去世后,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决定在“建筑师林徽因”墓前雕刻一座由她亲自设计的汉白玉花环图案。

建筑系的精神家园

新林学院八年期间,梁思成、林徽因全力领导建筑系的工作、教学和学术研究。 他们在严格的西方建筑教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和二十年中国古建筑实践的基础上,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他们决心对中国长期以来沿用的巴黎美术学院陈旧、不完善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当下的建筑教育。

他们倡导“物理环境”(即“物理环境”)理论,将“建筑”的范围从单个房屋扩大到物理环境——小到杯盘,大到整个城市甚至更广泛的范围。区域。 因此,建筑教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师,更要培养整合整体环境的规划人才。 梁思成在文汇报发表《清华大学工学院建设系学制和课程计划草案》,全面阐述清华大学建设系围绕“身体环境”理论的创新教学方案。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强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树立“每个人都有一个家”的职业使命。 1951年,成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园林、工艺美术四个教学组,并与社会学系、哲学系、历史学系联合成立清华大学文物博物馆。 梁思成担任导演,继续扩大建筑范围。 表示。

20世纪50年代初,清华大学建筑系负责“为新中国创造新建筑”的各种实践。 梁思成带领建筑系师生完成了中南海怀仁堂改建设计、一五规划、国庆十周年城市规划等工作。 该工程的规划设计被提出作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局之作。 梁思成以城市规划学者特有的敏感度,关注了北京市政建设中最紧迫的环卫工程,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成就。 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发展初期,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说:“林徽因虽然经常卧床不起,但他能够运筹帷幄,他是一个职业规划者和指挥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问题。” 清华大学建筑系成立后不久,就迅速成为清华大学学术文化和政治活动非常活跃的院系。 1954年,梁家从新林院8号搬到盛银院12号。

与新中国成立和国家建设的特殊关系,更增添了新林园8号独特而重大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国内建筑界、文化界有识之士积极呼吁恢复新林园8号历史面貌并实施有效保护。 自2004年6月纪念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周年,郑晓燮先生、吴良镛先生、罗哲文先生发出保护新林园8号的呼吁以来,梁氏故居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心林园8号的思成和林徽因至今仍牵动着人们的心。 读懂人心,尤其是当日本奈良正在为“古都恩人”梁思成塑像立碑时,新林园8号的现状更符合当代中国对待“古都恩人”梁思成的态度。新中国的文化遗产,对待建筑师以及对待国家关系的基本态度,希望新林园8号的保护不会遥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