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居|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 北总布胡同24号

2024-04-16 -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旧址

▲1928年4月,梁思成与林徽因去欧洲度蜜月

文/陈光中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6月10日,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 他的两个叔叔是广州黄花岗烈士。 父亲林昌民是职业革命家。 梁思成出生于1901年4月20日,他的父亲梁启超与林长民是多年好友,所以为两个孩子安排了婚姻。

1921年,林徽因随父亲回国到北京读书,梁思成第一次见到她。 他曾说:“我第一次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谈话中,她谈到了以后学习建筑。当时我什至不知道什么是建筑,但林徽因告诉我,这是一门结合艺术和工程的学科,因为我喜欢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

从各方面来看,梁思成最不可能从事的职业就是建筑业。 他生来就患有腿部疾病。 虽然经过矫正治疗已经基本恢复正常,但脚还是有点歪。 20多岁的时候,他遭遇了一场意外车祸,导致他终身残疾、跛足。 建筑施工需要频繁的现场检查和现场测量。 这样的身体怎么能适应呢?

此外,梁思成的爱好也很广泛。 他不仅喜欢各种运动,还热爱音乐,在艺术方面也颇有天赋。 事实上,梁思成原本打算学习艺术。 然而此时,林徽因突然闯入了他的生活,让他心跳加速,他做出了决定人生的选择。

1924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双双赴美国留学; 四年后完成学业后,他们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了婚礼。 赴欧洲考察半年后回国,被梁启超安排到张学良元帅亲自担任院长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工作。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因病去世,与几年前去世的李夫人合葬于西山脚下。 简洁庄严的榫卯形墓碑是梁思成、林徽因设计的。 他们没想到,自己人生中设计的第一个建筑作品,竟然是父亲的墓碑!

当年8月,林徽因产下女儿。 为了纪念晚年自称“饮冰室主人”的父亲,他们给女儿取名“再冰”。

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时,父亲送给他一本新出版的古书《工法》,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该书是朱启谦于1917年在江南图书馆发现的。朱启谦是一位狂热的建筑爱好者。 因为这本“宝书”,他自筹资金成立了中国建筑学会,并积极邀请梁思成、林惟音加入。 由此,他们回到北京,在北总布胡同3号租了一套四合院,住了近七年。

几年前,笔者曾六次前往寻找“北总布胡同3号”。 但由于门牌号变更等原因,一无所获。 《风景——北京故居及名人轶事》一书第五卷描述了这个故事。 没想到,书出版后不久,我突然接到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先生的电话。 他告诉我:现在老房子的门牌号是24号,他愿意亲自带我去。

梁思成林徽因旧址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庭院之所以一开始没能引起我的注意,是因为它位于一条巷子中间,隐藏在一家餐馆旁边的一条小巷子后面。 南边的一排房子显然是老房子了。 从大门向西进入,是一栋新建的住宅楼,几乎占据了整个院子。 该建筑建于20世纪80年代,原院落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 彻底彻底的破坏了整个庭院的格局。 难怪梁从诫不断摇头叹息。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旧址

▲北总布胡同24号的老房子和樱花树,陈光中拍摄

门的一侧有一棵古树。 梁从诫称此树为“马樱树”,也有人称其为“芙蓉树”。 梁从诫的妹妹梁在冰曾在她写的一篇文章中介绍,梁家住的是一个“小四合院,有两个入口,两个院子之间有走廊,中间有一个悬空的花门,院子里有高大的樱花树和丁香树”。庭院。” 樱树虽还在,但正房、玄关、悬花门已荡然无存。

后来,梁从诫给我看了一封林徽因1936年写给她的美国朋友费惟美的信,里面有一张她手绘的旧居平面图。 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文件。 建筑师的一丝不苟,家庭主妇的细腻,作家的幽默风趣……都通过这封小信展现得淋漓尽致。

▲1936年,林徽因在给费惟美的信中手绘了北总布胡同3号平面图。

当时,梁思成夫妇的生活环境基本稳定,不少亲戚也加入其中。 所以,房子虽然不小,但却很拥挤。 林唯音在信中幽默地说:没想到一个“主人”和一个“妻子”居然开发出17张床位和这么多床上用品。 这17张床位的使用者不包括仍然住在别人家里的车夫。 不然“他就得在院子里站一夜了”!

当然,这17张床位中,不能排除梁思成夫妇。 他们的卧室就在林徽因“私人空间”的右边,周围是“一个主人”和一个“妻子”,周围有很多床。

主屋卧室旁边最大的房间是著名的“妻子客厅”。

林徽因才华横溢,热情好客,她家里自然形成了一个文化沙龙。 许多学者、名人都是这里的常客,这里也发生过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这些嘉宾中,有一位很特别的金岳霖先生。 金先生身材高大,仪表堂堂。 当他在国外读书时,有很多“外国女孩”追求他。 其中一个甚至跟随他去了中国,但他对林徽因一见钟情。 梁思成他们住在北总布胡同时,老金就住在他的后院。 有一次梁思成考察回来,林徽因一脸悲伤地告诉他,她很苦恼,因为她同时爱上了他和老金,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她居然请梁思成帮她拿主意。 梁思成痛苦万分,思考了一夜。 经过反复比较,他觉得自己各方面确实不如老金。 第二天,他告诉林徽因她自由了,如果她选择老金,他祝他们幸福。 当时他们俩都哭了。 没想到几天后,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老金得知情况后对她说:看来思成真的很爱你。 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 我应该退出。 老金真是一位开朗正直的绅士,说到做到,三人成了最好的朋友。 后来,老金几乎成了他们家庭的一员,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去内地,总是互相陪伴。 金岳霖对林徽因的感情持续了一生,直至去世一直未婚。 晚年与梁从诫一家同住,梁从诫夫妇称他为“金爸爸”。 这真是一个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旧址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梁思成林徽因旧址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林徽因和儿子梁从诫在北总布胡同的家中

对于梁思成和林徽因一家来说,在北总布胡同生活的七年有着特殊的意义。 1932年8月4日,他的儿子出生。 为了表达对《卓法师》编撰者李杰的敬佩,他们给儿子取名“丛杰”。 他们的许多重要调查和研究成果也是在这个阶段完成的。 据统计,这些年,梁思成夫妇和建筑学会的同事们考察了137个县市的1823座古建筑,对其中206座古建筑进行了详细测绘,完成了1898幅图纸。 可以说,他们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这些调查的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他们不仅要忍受恶劣的天气、泥泞的道路、早出晚归的艰苦,还要面临被土匪抢劫、感染霍乱等传染病的风险。 回到北京后,他忙于整理资料、绘制图纸、研究调查结果、撰写总结文章。 难怪林唯音特意在她画的平面图上标注了梁思成的大画桌。 梁思成的众多作品中,许多精美奇特的建筑图纸都出自位于西耳房的画桌。

梁思成林徽因旧址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作者根据林徽因手绘平面图创作的北总布胡同3号复原图

1937年,梁思成夫妇外出考察时,爆发了“卢沟桥事变”。 他们很快就回到了北平。 7月28日,日军占领北平。 几天后,梁思成、林徽因携全家悄悄离开了北平。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曾到过云南、四川。 林慧肺病复发,卧床四年。 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只能把家里仅有的一点东西陆续送到当铺,换取必要的食物。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保持乐观。 林徽因躺在床上,写下了许多风格清新的诗篇; 梁思成在昏暗的油灯下编着《中国建筑史》。 当时,一些美国朋友写信给他们,劝他们出国工作或就医。 梁思成回答说:“我的祖国有灾难,我不能离开她;如果我必须死于刺刀或炸弹,我会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进入。” 林徽因支持他的选择。

抗日战争终于胜利了。

1946年7月,他们回到阔别八年的北平,住进清华大学宿舍。

1947年12月,林徽因再次接受肾切除手术。

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旧址_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

那些年梁思成很忙碌。 他刚开始筹划在清华大学设立建筑系,就收到了两所美国大学的讲学邀请。 经中国外交部推荐,他还担任联合国建筑设计咨询组中方代表。 由于林徽因病重,他不得不提前赶回国内。 那是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 除了在学校教学和研究外,梁思成在家里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

1948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来到北平城。 一天深夜,一位朋友带着两名解放军军官来到他们家。 士兵们告诉他们,如果与傅作义谈判失败,解放军将被迫攻城。 为了保护京城的古建筑不被战争破坏,他们被要求在地图上详细标注出相关建筑的位置。 这件事极大地触动了梁思成。 他动员师生根据以往收集的大量资料,尽快编制出《国家重要文物建筑简录》。 林徽因仔细审阅了全书。 这部《简述》的出版,不仅为各解放力量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使一大批文物得以保存,而且成为国家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61年4月国务院颁布《文物名录》和《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

梁思成林徽因建筑贡献及故事_梁思成、林徽因故居_梁思成林徽因旧址

▲林徽因与莫宗江合作的国徽图案

新中国成立后的岁月里,梁思成和林徽因忙碌而快乐。 他们主持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林徽因在病床上完成了纪念碑装饰图案的设计和绘制。

从1946年被医生判处“死刑”开始,林徽因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连续工作了近十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她最终还是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病逝,享年51岁。

林徽因似乎是梁思成的守护神。 随着她的离开,厄运开始降临。 1955年,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批判“以梁思成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唯美主义复古建筑思想”的运动。 “文革”期间,梁思成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自然受到了更为猛烈的冲击。

从失去爱妻林徽因开始,梁思成接连遭遇诸多不幸。 但“不幸”之中也有“幸运”。 有一个女人陪伴他走过了人生的最后十年,让他在饱受折磨的晚年里得到了难得的安慰。 这个女人就是林素。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北京医院去世。

2008年1月

作者陈光中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博物馆学会会员、文史作家。

(摘自全国政协文史学委员会、北京政协文史学委员会编《名人故居博览会·北京卷》)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