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埋葬背后占比超四成
传统墓地动辄上万元的价格,让不少普通百姓望而却步。但观念的转变、政府的推广宣传,让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了省地生态安葬。骨灰自然安葬、海撒骨灰、树葬、草坪安葬、花坛安葬、骨灰立体存储……城市殡葬业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各种生态安葬方式为生命的终点提供了更加多元的选择。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市33家商业公墓均开设了生态葬区或提供生态葬服务。据统计,去年全市节地生态葬年化率已达44%,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50%。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与传统墓碑相比,节地生态葬在成本、面积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价格仅为传统墓碑成本的1/30。部分墓葬免费,部分区甚至有资金对自然葬进行奖励。
自然葬引入两年年增长率近60%
在众多新型安葬形式中,最省地环保的当属自然葬和海撒骨灰。二者均不留存骨灰,与自然融为一体。2016年起,本市正式推行自然葬,当年有479具骨灰被放入可降解骨灰盒,以自然葬形式埋入地下。2017年,这一数字达到765具,同比增长59.7%。在长庆生命纪念园,1平方米土地可安葬9名逝者骨灰,土地利用率是传统公墓安葬的10倍。目前,太子峪墓园、凤凰山墓园、天寿墓园等多家墓园均已推出自然葬区。
在各种生态、节省空间的安葬方式中,海撒骨灰是历史最悠久的,已有24年历史,共计18906份骨灰运抵天津撒入渤海。据市民政局统计,从有详细记录的2010年到2017年,海撒骨灰数量逐年增多,由2010年的不到900份增至2017年的2600余份。目前,全市已预约海撒骨灰2000份,预计今年将有3000份左右的骨灰海撒。
栽种花木形式多样,可动态发展
有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保留骨灰,有的则采用可降解骨灰盒。在纪念方式上,可以种花种草,有的直接认树,有的做纪念雕塑,也就是所谓的花坛葬、草坪葬、树葬。这些安葬方式市场化程度强,大多由各个公墓自行开发设计,并根据不同产品的销售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其最大特点是占地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个别公墓推出的一些特色安葬方式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比如天寿公墓拟推出类似花坛葬的沉墙葬,以及八宝山革命公墓荣真园推出的景观石葬、水葬、灯台花坛葬等。
骨灰立体安葬方式更简朴质朴,长青生命纪念园可提供公益性骨灰立体安葬服务。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这里的骨灰立体安葬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的136座增加到去年的167座,每年安葬量都在100座以上。长青公园骨灰瓮墙的1350个位置,已经用来安放1300多具骨灰。
根据市民政局公布的统计数据,全市海葬、花圃葬、树葬、自然葬等绿色生态安葬方式占比逐年提升。去年全市骨灰安葬总数6.3万,其中选择土地节约型生态安葬方式的有2.7万,占去年总安葬量的44%,居全国首位。这样的结果背后肯定有很多原因,既有经济成本的考虑,也有观念的转变,当然还有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
文/记者 姜若菁
原因 1
花坛安葬,不留骨灰
成本仅需2000元
丧葬费用是人们选择墓地的一个关键因素。目前,从传统墓葬到新型生态安葬方式,从高端豪华到经济实惠,从充满个性到简约质朴,普通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相应的安葬方式。从经济成本来看,节地生态安葬不仅省钱,还能获得额外的回报。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在一些墓地,与传统墓碑相比,节地生态安葬的成本仅为1/30。
在怀柔区一家商业公墓,除了传统墓碑,公墓还开辟了草坪葬和树葬区域。草坪葬一般1平方米大小,最低价格2.98万元。家属还可以选择树葬留骨灰,由公墓负责树木的生长,最低只需1.98万元。传统墓碑价格3.58万元起。家属可要求设计不同大小的墓园,价格从每平方米3万到5万元不等,没有上限。这样,选择价格最低的树葬,可以比传统墓碑省下近一半的费用。
北京青年报记者致电门头沟一家墓地了解到,该墓地最便宜的安葬方式是不留骨灰的花坛葬。即将逝者的骨灰放在花坛中可降解的骨灰盒中,费用仅为2000元。此外,不留骨灰的树葬费用仅为8000元。在这里,最便宜的花坛葬价格仅为传统墓碑6万元起的价格的1/30。
此外,选择海葬或自然葬的逝者,均可免费享受全方位的海葬、自然葬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顺义区早在2015年就出台政策,规定对按照海葬、深葬、不留骨灰、深埋无坟等生态安葬方式安葬逝者骨灰的,每具骨灰给予5000元一次性奖励。
原因 2
政府出资的自然埋葬
基本丧葬费豁免
为何节地生态葬逐渐增多?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动和财政的各项补贴。目前,自然葬、海撒骨灰、骨灰立体安葬等都已纳入财政补贴范围。
按照本市政策,骨灰自然安葬和海葬均由政府支付。选择海葬服务的,每具骨灰由定点服务单位补贴4000元,可免费带6名亲属陪葬。选择自然安葬的,政府向定点公墓每具骨灰补贴4000元,用于服务单位办理业务、提供可降解骨灰容器、临时存放骨灰、举行送别仪式和安葬仪式、安葬服务等。选择立体安葬的,每具骨灰由政府补贴1000元,居民自理2000元。政府还为重点优惠和低收入人群提供免费安葬服务。
去年3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出台新政策,对选择海葬或自然安葬的本市户籍居民逝世人员,免费提供遗体运送、冷藏、整容等殡葬服务,所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合计可节省约2850元,逝者家属可根据殡仪馆实际发生的费用予以报销。
原因 3
人们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扫墓改变习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秉持尊重逝者的观念,有“丧大葬厚葬”的非常复杂的丧葬习俗。但人们的丧葬观念也在不断变化。4月2日在天津参加海上撒骨灰活动的逝者家属陈先生表达了自己的感想:“对于这个世界来说,人本来就是物质的,把骨灰撒入大海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方式。等我和儿女老了,祖坟没人扫了,与其让他们的坟墓荒废,将来占用土地资源,还不如让逝者早日回归自然。”陈先生一家都是知识分子,对海上撒骨灰这种回归自然的做法十分推崇,他表示以后也会采用这种安葬方式。
一位从事殡葬行业的人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前些年,人们比较忌讳谈论葬礼,如果每100个人中,有五六个人来墓地办理殡葬事宜,主动向工作人员询问生态葬,就算很多了。近年来,殡葬行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认可,越来越多的家属愿意听取殡葬工作人员的建议,有30%到40%的人愿意听取生态葬的具体介绍。在大多数人眼里,生态葬可能成为他们为亲人甚至自己安排葬礼的最终选择。
本组文/记者 蒋若菁
本期摄影:本报记者 魏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