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松口古镇之美】第15期《松口杨氏祠堂文化记录》

2024-05-02 -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摄影∣胡伟胜

松口杨氏宗祠文化记录

文:张建设

徜徉在松口杨家祠堂,赏柱楹,品味事迹经典,杨家的郎朗家风和松阳先贤的磅礴正气浮现在脑海中。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魏乃武

杨氏宗祠的对联体现了杨氏纯真家风的传承。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1.屏柱

官畏四贤,廉洁为祖国千百年称颂。

笔记:

[1] 四知是指杨震夜行贿的著名故事,流传下来的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2]三惑是指欺骗人的三件事:酒、色、钱。 三“不惑”,就是不迷恋酒、色、财。 《后汉书·杨秉传》:“杨秉行不饮酒,妻早逝,故不复娶,其处曰春白。尝淡定曰:‘我有三事,不要怀疑:酒、性和财富。”

翻译:

作为官员,必须秉持“天知、神知、你知、我知”的敬畏之心,清正廉洁,这样才能名扬全国,为千古传颂。 ;

一个人若能坚持不惑、不沉酒、不沉迷色、不沉迷金钱这三件事,他就能名扬华夏,为后人所景仰。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魏乃武

2. 后填栏:

屋内,四人熟人,诵金槐祖训,黄昏; 道南在讲堂里传承奚氏血统,崇尚儒家思想。

笔记:

[1]牧野赐金,《后汉书》(范野)记载:(杨震)迁荆州,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那天县经过昌邑,于是选荆州最有才华的王密为昌邑知县。 他请客,晚上又付给他十斤黄金,以留下震撼。 甄曰:“我的故友认识你,你却不认识你的故友,这是为什么呢?” 米说:“你晚上不懂事。” 甄曰:“天知道,天知道,我知道,你也知道。什么是无知??” 米羞愧地走了出来。

[2] 道南世系. 北宋初期,胡瑗、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镐、程颐先后发展和弘扬儒学。 到了南宋,二成弟子已遍布天下。 其中一传由杨时传至罗从言、李彦平,第四传至朱熹,称“道南派”。 杨时(钟离,1053—1135),世称龟山先生,音乐学者,多活动于福建。 后人称这一学术领域为“崇东南”。 据《宋史》和《宋元学术案例》记载,程浩送杨时叹息道:“我的路是向南。” 因此,从杨时到李东的思想传承,被后世学者称为“道南世系”。 ”。

翻译:

我们一定要牢记这句祖训:即使在黑夜、在室内,也要对“四知”怀有敬畏之心,拒绝不义之财。

他开辟了道南一脉明亮的儒家讲堂,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也因此而崇拜杨时大师。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3. 主要支柱:

晋吴诗书,历代大量产生; 福建支系的支脉,数百年来一直为家族传承。

笔记:

[1] 周宣王之子尚父晋吾,被封为阳国。 他是第一个姓杨的人。 春秋时期,晋国灭阳。 阳成为晋武公孙子的封地。 屠被称为“羊舌医生”。 涂氏孙子格(又名叔格)以冯异为姓,人称杨时、杨时我。 春秋周景王六年(公元前514年),晋灭杨虞氏。 波士的儿子逃到华山仙谷,流落到华阴(今陕西省)。 他的名字叫杨氏,史称杨家。 。

[2] 支系分为闽将,指杨氏入闽的支系:(1)隋开皇十五年(595年),九世孙杨卓英。弘农杨氏杨震,被封为南平侯。 从陕西华阴迁居福建,居福州南台。 唐代,杨卓英三世孙杨宾起迁居永福松口,其子孙散布到莆田、仙游等地。 (2)唐宗章二年(669年),河南广州固始人陈正观被任命为岭南行军总管。 他与儿子陈元光率兵进军福建。 跟随陈元光定居漳州、泉州、莆田等地的还有杨勇、杨震等军士。 (3)唐末,王超、王慎之兄弟率军从河南广州固始,跟随王旭入闽。 史称“十八姓随王入闽”。 部队中有杨婴、杨涉、杨仪。 后来,他的子孙分布在全国各地。

翻译:【这副对联讲述了松口杨家的由来】

杨氏从金吾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了。 依靠诗书礼乐的教育和传承,人才辈出;

我们的支系是入闽将领的后裔。 我们一直坚持礼义,以忠待人,所以我们繁荣昌盛。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4.前灌装柱

家人纯真孝顺,朋友家庭幸福; 弘农之弟,世代考进科举。

笔记:

[1]弘农师弟. 弘农,县名,建于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它是世界上最显赫的杨氏家族弘农杨氏的起源。 许多杨家谱的远祖可以追溯到弘农杨氏。

[2]纯真的家庭传统。 杨震不仅自己是个清官,还教育自己的五个儿子成为“清官”。 杨家子孙为官,清正廉洁的人无数。 比如杨时的“不浪费公家的钱”,杨万里的“纯真如莲”,辅佐明朝第四个皇帝的名相杨士奇,他的妻子一直在家乡务农。如今,“清白堂”、“清风堂”也是杨氏家族常用的堂名。

翻译:

我们必须秉承祖先纯正的家风,践行孝道、兄弟情谊,才能永远享受家庭的幸福(如果贪婪导致犯罪,就无法享受家庭的幸福)。 作为弘农杨氏的后裔,一代代人都考入了科举考试。 不仅地灵、风水有好的品质? (应该是清照家的传家宝!)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魏乃武

5.金柱

守卫边关的忠臣,是宋朝人; 三位宰相支持国事,辅佐明朝。

笔记:

[1] 保卫边境敌人。 据说,杨继业几代人致力于宋朝的边防抗敌事业,做出了巨大牺牲。

[2]匡国三哉. 即明代的杨士奇、杨荣、杨溥。 他们都生活在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个朝代。 他们先后担任太阁重臣,有院士辅佐,史称“三阳”。 他们在担任侍郎期间,稳定边防,整顿吏治,发展经济,使明朝的国力沿着巅峰轨道不断发展,明代内阁大臣的地位也随之上升。前所未有的提升,将他们从原来的皇帝幕僚变成了宰相。 辅政大臣,因此被史家视为名臣。

翻译: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宋朝杨氏将领,一心想学如何在边疆杀敌,为国捐躯,充满忠诚,一心报国。 我们还要学习明代杨氏三位宰相为国家的强盛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6.退出柱子:

四识将留下千古流传的榜样,虔诚而名垂千古。

笔记:

[1] 四识. 看看杨震的事迹。

[2] 李雪. 程门礼学是一个成语,以前指学生对老师恭敬恭敬,现在指尊敬老师。 比喻勤奋好学、尊敬有知识的长辈。 该成语出自《宋史·杨世传》。 杨时性格中立,南剑会高兴。 年轻聪明,精于文学,年纪稍大,热衷于历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 当时,河南程镐与弟弟易在奚、封传授孔子、孟珏之学,和、洛诸士学之。 当时调官没有去,便以师之礼在颍昌结识了郝,二人相谈甚欢。 回来时,郝送行,说道:“我正在南下。” 第四年浩死。 他听说这件事后,在宿舍门口坐下来哭了,并去写信告诉同学们。 那时,我又在洛见到了程毅。 当时盖四十岁了。 有一天,我看见伊,静静地坐着。 当时我就和尤佐站在一起,不肯离开。 易醒来时,门外积了一尺深的雪。 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世界各地的人们不远万里来拜访他,人们都称他为龟山先生。

7. 左前门:

勤奋刻苦传承祖宗武功,苦读诗书光辉家风。

笔记:

长满草的。 一种古老的耕地、翻土的农业工具。 雷是雷楚的把手,楚是下端土出的部分。 也用作农具的总称,泛指耕作。

祖吾。 指祖先的遗骸和事业。 无知不无,脚印。

阐明:

全联大意是“耕读传家”。

8. 右前门:

孝、忠是祖传的,忠、爱国是祖宗的风俗。

笔记:

孝顺。 意思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论语·学而》云:“他也是个孝子,但好得罪上级”。 朱熹评论说:“对父母做好事,就是孝,对长辈做好事,就是孝。” 可以与左右小门门楣上的“进孝离兄弟”字样一起解读。 这就是说,在家兄弟要孝顺父母,外出兄弟要团结一致。 所谓“兄弟看墙,外防侮辱”。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祠堂内的挂轴、挂件、展板记录了松阳家族的家风,表达了松阳人崇尚诚信的精神。

第一个是大厅的挂轴,上面写着:“骄傲不能长,欲望不能放纵,志向不能成,幸福不能极”,“尊重祖国,在家要正气”。 、“孝正正直”、“以善为善”、“身为宝物,必信善行”、“善行必有行,善行必有果”、“若想有家境高,就要多做好事,子孙好读书”等。

这些格言分别出自岳州宁远村张氏和宋口善堂林氏。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魏乃武

二是掀背车配件和显示面板。 第一件是木雕挂件“水纹双鱼座”。 据《后汉书·杨续传》记载:宰相试图献生鱼,他接受了,挂在朝堂上。 讲述了东汉时期,杨贵妃再次当选太守时,一位宰相为了与他建立关系,送给他一条珍贵的大鱼。 杨旭很是尴尬。 他认为如果自己不接受的话,可能会丢了宰相的脸,况且他们的用意是好的。 如果他接受了,他怕其他人知道后也会效仿。 于是他灵机一动,接受了这条鱼,但他不吃也不送人。 相反,他“把鱼挂在法庭上”。 果然,傅城以为杨旭收下了这条鱼,很快又送来了一条鱼。 阳旭把上次挂在院子里的鱼指给傅城看,婉拒了。 县里的官员都惊讶又害怕。 他们都被他吓坏了,不敢再送礼物了。 从此,阳旭有了“轩辕太守”的绰号,“轩辕”也就成为清官的典故,经常被引用。

后来,官家建房时,都会在房屋正脊两端的风板间悬挂鱼雕,以示气节。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魏乃武

第二部分是展示杨氏家族历史的展板。 包括赞扬杨氏入闽始祖卓英公、杨氏入宋始祖彬启公的廉洁品格,描写杨震的廉洁事迹和纯正的家风。

第三部分是“松口寺”的故事。 表达了老百姓对清官的尊重。

第四部分是清末民初松口人仙林耀秋的事迹。 圣人热心公益事业,改善社会风气,维护社会和谐。

读完这些文字和展品,我们可以体会到,松口镇作为历史上的商业重镇,不仅有勇于战斗的人民,而且有代代发扬的正义传统。 松口先贤令人敬畏!

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链接和研究一些轶事,帮助读者进一步感受杨氏宗祠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

1.龚卓英的《卓英》。 它的名字来源于《沧浪歌》。 《沧浪歌》收入《楚辞》。 全文如下:“沧浪水清,可洗流苏;沧浪水浑,可洗脚”。 意思是:沧浪的水是清澈的。 到了时间,我就洗头、洗头; 当波浪的水浑浊时,我洗脚。 《沧浪歌》早在春秋时期就已传唱,孔孟也曾提及。 孟子说:“有童子唱:‘沧浪水清,可以洗缨;沧浪水浊,可以洗脚。’ 孔子曰:“子曰:清则洗缨,浊则洗缨。” 把它洗掉然后自己拿就足够了。”

洗净冠流苏。 “沧浪的水真清,你可以洗我的流苏。” 后来,“卓英”被用来比喻超凡脱俗、高尚。

《孟子·礼楼上》:“沧浪水清,可洗我缨子。” 晋代葛洪《抱朴子·石昭》:“沧浪水清,可洗流苏。” ·尹敬仁《文殊赞》:“身离世俗,故带缨者高于其迹。” 唐代白居易《题玉泉》诗:“何时来此岩下,做缨礼?” ”钱书韦庄《题瀛源寺》诗:“临川问瑶瑶,犹遣使劝作缨子。 ”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2. 大厅牌匾上的签名。

匾额上写着:“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福建等地巡抚徐宗迁,为吴魁同知任徐恩科、杨补新酉正科国式考试”。不庆利”。

徐宗迁(1796—1866),字树人。 江苏通州人。 1820年(嘉庆二十五年)进士,知曲阜、泰安两县。 1838年,由高唐刺史升任兖州刺史、济宁刺史。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离开山东,任福建巡抚[同治元年至五年]兼浙江、福建总督。

省级军事将领的最高级别是省长加海军上将的头衔,即总司令。 上将主管一省的军事事务; 总督主管一省政务,互不隶属。 清朝中后期,凡督抚均授兵部右尚书、都察院右御史,隶属一级,凡督抚均授尚书右侍郎。兵部右侍御史至二品。 徐宗迁在位期间,为二品。

清代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子、卯、午、酉四年八月举行。 参加乡试的人都是学者,但在参加乡试之前,学者必须先通过全省学术政治巡回举办的科学考试。 只有成绩优秀的人才可以选拔参加乡试。 乡试合格后,就称为考生。 候选人实际上是候官,有资格做官。

壬戌年的前一年是辛酉年[1861]。 这一年,咸丰在热河病逝。 载淳六岁即位,年号启祥。 8月底至11月初,慈禧密谋发动政变直至成功,废除了“齐祥”年号,改为“同治”。 因此辛酉年没有举行乡试,次年需要“补辛酉正科”; 与此同时,为庆祝新皇帝同治即位,“恩客”开业。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魏乃武

3. 松口寺的故事。

嵩口司为巡检司。 永泰县【永福县】自元代起设立巡检,最早设立古岭村巡检。 明代设立庙门巡检司。 清代,庙门巡检署迁至松口,民国时期缩减。 在朝官系列中,检查属于军事装备。 “守关抓贼,凡有危险的地方,就设立巡查部门。”

松口司铁印知行的故事应该是历代巡检部门故事升华的结果。 最早见于莆仙戏剧本。 但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依据的。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周的巡抚接见了“正德皇帝”,吃了用“红薯粉”和鸭蛋制成的“红薯”和“鸡蛋燕子”。 据相关史料显示,正德皇帝生于1491年,卒于1521年,而红薯则是1593年才传入我国。

祠堂文化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墙内容

▲摄影∣迟建辉

按理说,巡视使的职位是低于县令的,品级也应该低于县令七品。 当然,官方文件必须通过县、地、省三级提交。 然而,在松口码头旁竖立“整顿益都纪念碑”的人,竟是“勤甲五品、五大功绩五级战绩的永福县角门分局代理人王懋公”! 历史上,曾一度有松口巡抚的级别远高于县令的情况。 可见,这次检查并不简单。 他的政绩卓著,深受朝廷重用。

从碑文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巡查部门对于铲除积弊,采取措施为民立新规,既可行,又受欢迎。 那么,上一代的官员可能更多的是爱民、爱官、廉洁的人,所以受到老百姓的称赞和赞扬也就不足为奇了。

祠堂文化墙内容_祠堂文化的功能及现实意义_祠堂文化

▲摄影∣魏乃武

图片提供:永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