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的另一面(三)

2024-05-09 -

莫扎特故居_莫扎特的故乡_莫扎特故居钢琴

莫扎特在维也纳创作的小调钢琴音乐与他在萨尔茨堡创作的钢琴奏鸣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古典主义的优雅特征被浪漫主义的幻想和不拘一格的风格所取代,所表达的情感也显得微妙、暧昧和曲折。 一般来说,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是为自己创作的,而他的钢琴奏鸣曲则是为家庭娱乐市场而创作的,但这些小调钢琴独奏作品可以说是他灵魂的素描。 古典时期浪漫主义的杰作。 只有莫扎特才能写出这样不受当时古典音乐语言限制而流露真情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所蕴含的对生活的热爱和悲壮的退休心情,以及时而快乐时而悲伤的情绪,让我们捕捉和欣赏莫扎特晚期的复杂心态。 只有深入钻研这些钢琴独奏,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莫扎特个性和艺术的丰富性。

莫扎特故居钢琴_莫扎特故居_莫扎特的故乡

萨尔茨堡莫扎特广场 ( / ) 位于主教广场的东北侧。 广场上的莫扎特雕像于 1842 年 9 月 5 日在萨尔茨堡人民的捐款下落成。 莫扎特的两个儿子出席了落成典礼。

在《C小调钢琴幻想曲》(K396)、《D小调钢琴幻想曲》(K397)和《C小调幻想曲》(K475)三部作品中,莫扎特编织了自己的幻想世界。 作品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曲折。 。 K396是一幅浪漫的小品,总是在慢节奏的神秘跳跃中展开。 可以说,莫扎特开始展现出他神秘的一面。 K397通过速度的变化展现出灵魂的模糊光芒。 音乐开头的行板将人们带入一个黑暗但依然阳光明媚的世界,随后的慢板是一段优美的旋律,但中间插入的一段短暂的快速清脆的高音打击乐打断了旋律的发展线。 一度。 随着急板的进入,音乐的情绪从神秘转变为焦虑,但慢板主题的重新出现又将音乐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安静的世界。 在这安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隐忍与不安。 只有当快板突然进入时,莫扎特才突然给这个一直处于黑暗和变化中的世界带来阳光。 这首小快板是莫扎特早期作品中典型的快乐、悠闲的风格。 这首曲子或许最能反映莫扎特初到维也纳时失望与希望的复杂心情。 同时,细腻的忧伤和优雅的热情也可视为艺术家自我高贵的克制和表达。

维也纳莫扎特故居(),也称莫扎特博物馆

C小调幻想曲(K475)是莫扎特一首罕见而神秘的音乐作品。 这种不和谐的半音阶幻想回归了巴赫《音乐供品》的风格,并强烈预示了贝多芬著名的“C”小调(贝多芬的《悲怆》第5、8号,《悲怆》第14号,《月光》第14号和钢琴奏鸣曲第14号)。 .32 都是以 C 小调)心情创作的。 这部作品以柔板的朴素形象开始,具有一种超然的感觉,莫扎特成功地运用了沉默,增强了这种感觉。 在这里,声音之间的寂静,与心灵的孤独直接相关。 每一个声音都像一块古老坚硬的巨石,象征着命运无情的力量。 然后,柔和的和声在高音区下降半音,更多地流露出失望和无助的感觉。 莫扎特很少以如此凄凉的心情主宰一首音乐。 随之而来的慢板甜美的旋律冲淡了寒冷的气氛,传达出甜蜜的呢喃,但仍包含着挥之不去的悲伤和痛苦。 慢板和整首曲子的结尾是三个速度和性格对比鲜明的间奏曲。 第一段是快板,篇幅较短,但充满昂扬雄辩的气势; 第二段是行板,情感的表达比较微妙,音乐色彩比较模糊,但犹豫的气氛仍然占主导地位; 第三节越来越快。 快速的更加富有激情和表现力。 在朴实的图案回归之前,一段探寻的段落从最高的声音中穿过,缓解了图案再现的紧张感。 最后是一段下降的半音柔和的和声段落,失望、无助的情绪所带来的紧张感一直持续到歌曲的结尾,给人一种难以释怀的沉重感。 K475是莫扎特最具戏剧性的键盘作品,情感变化巨大,演奏极其细腻。 其中所传达的孤独、失望、激情、甜蜜、彷徨、痛苦,只有《D小调钢琴协奏曲》(K466)、《C小调钢琴协奏曲》(K491)、《G小调弦乐五重奏》(K516)和《G小调弦乐五重奏》才能传达。 G小调交响曲(K550)。 可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784年10月创作的《C小调奏鸣曲》(K457)可视为7个月后《C小调奏鸣曲》(K475)伟大作品的先驱。 其中的严厉、不安、痛苦,在K475中,情绪不仅被投入到更加复杂的情感网中,而且也体现得更加充分、彻底。

《钢琴幻想曲》K.396.397.475创作于1782年。同年,莫扎特未经父亲同意,与曼海姆音乐家弗里多林·韦伯的女儿康斯坦兹·韦伯结婚。 她为莫扎特去世后第一部莫扎特传记的写作和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最终于1828年完成了传记的出版。

A小调回旋曲(K511)作于1787年3月,是另一首结构紧凑但空间感宽广深邃的钢琴曲。 回旋曲的主题是典型的西西里舞蹈,以半音步展开直至渐强。 在半音阶上升的旋律中,人们可以听到一种持久的、朴实的、低音调的声音振动,它具有一种无法逃脱的命运的象征力量。 回旋曲的两个间奏或多或少是回旋曲主题的变形。 他们并没有抗拒主题色彩图案的介入,而是任其渗透到自己的身体里,暴露出自己的脆弱。 在尾声中,旋转的主题发生了变化,稳定的低音线被蜿蜒的十六分音符形式所取代。 我不知道这种改变是象征着悲剧的解决,还是对这种解决的渴望。 这首曲子是莫扎特晦涩难懂的钢琴作品之一。 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微妙的情感。 但扑朔迷离的主题中对生活的热情和退却的悲壮感,以及间奏中时而欢喜时而忧伤的情绪,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它捕捉到了当时音乐家的真实心态。

B小调慢板(K540)创作于1788年,是莫扎特最主观情感的作品之一,触及了他所能体会到的情感深度。 它与K475、K511一起,是莫扎特非常独特的作品。 第一主题忧郁而沉重,第二主题则轻快明亮,对比鲜明,但仍带有内敛、压抑的表情。 半音阶和声的发展预示了肖邦和瓦格纳的风格,也为后来的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和威尔第奠定了基础。 更有趣的是,莫扎特选择了黑色的B小调,这在他的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 (佘江涛)

待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本站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